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促进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农机装备转型升(2)

来源:装备维修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21: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1 智能农机装备“宜机化”作业条件有待提高 一是目前农业生产种植、养殖规模较为分散,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达到信息化、智能化农机

3.1 智能农机装备“宜机化”作业条件有待提高

一是目前农业生产种植、养殖规模较为分散,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达到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使用条件;二是一些地方尤其是丘陵山地,田块小,机耕道路缺乏,大型智能农机“下田难”、“作业难”问题比较突出。

3.2 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农机工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和制造技术较为薄弱,农机装备制造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机具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还有待提升,大田作业智能装备及设施农业生产智能装备仍需大量进口。

3.3 专业人员短缺制约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

智能化农机装备的自动导航、远程控制、作业监测等功能,都需要使用者熟练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而传统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对信息化技术了解有限,难以适应当前农机作业精准化、智能化的趋势,制约了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

3.4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水平不足

一是农机推广部门信息化技术设备、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缺少财政专项经费投入,农机化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条件有限,直接影响了信息质量和使用价值;二是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要求高、更新快,研发和推广难度较大,需要政府部门在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上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加快推进农机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4 意见和建议

为加快推动农机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多功能、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普及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快改善“宜机化”作业条件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积极推动农机作业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新业态发展,引导传统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变;二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各级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宜机化”建设,为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下田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4.2 加快推动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院所及农机制造企业要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农机装备制造现代化水平,突破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将智能灌溉、智能采收、精准饲喂、设施环境调控等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列为研发重点,与农业全产业深度融合,为建设无人农场、智慧果园、智慧茶园、智慧牧场和渔场提供装备支撑。

4.3 加强信息化技术培训

农机管理部门应开设信息化技术培训专班,结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对农机推广人员及农机操作人员开展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加快信息化技术服务人员和农机操作人员的培养。

4.4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水平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机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平台建设,为农机化信息数据支持体系提供经费保障。财政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落实农机装备技术研发创新、生产能力建设、引进示范应用项目等支持政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同时加大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提升先进农机装备的普及应用水平。

[1]李安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山东农机化,2019-12-10.

[2]姜广林,周宇,陆锦林.南通市农机化发展短板及对策[J].江苏农机化.2020-01-30.

1 我国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情况1.1 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当前,国内外知名农机企业已深度布局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通过将机械电子、传感控制、卫星定位、5G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于农机产品,形成智能化农机装备,实现了智能化机械耕整地、收获、植保等多种作业功能。约翰迪尔、东方红、雷沃等国内外著名品牌,研发的农机导航及自动作业系统,采用全球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电控液压自动转向等技术,配套拖拉机、收割机实现了自动路径规划及导航、远程控制、自动换向、自动刹车、农具控制等功能,极飞研发的智能农用无人车,可完成自动巡田、精准植保和农资运输等工作,大幅提高了农机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 建立“数字+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一是新型农业服务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滴滴农服”的形式,建立集用户作业订单管理、作业监控、数据反馈于一体的数字化作业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各地政府部门通过采集农机大数据建设智能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湖北省通过实施“北斗+农机”项目搭建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图像识别+无线通讯+卫星定位”技术,实现了农机实时监控、农机作业管理和农机指挥调度3大功能,提高了全省农机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构建现代智慧农业生产模式随着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构建了无人大田农场生产模式,我国北京、山东、新疆、福建等地也启动了无人大田农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通过对设施、农机装备的自动、远程控制,实现了大田作物耕种收管生产全覆盖、田间机库转移全自动、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的全天候、全过程的生产模式。无人农场在提前规划好机具运行路线后,农机可24h不间断作业,作业直线误差不超过3cm,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土地利用率,也保证了作物的标准行间距,对比传统农机作业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2 武汉市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应用情况2.1 智能化农机装备初具规模武汉市农机推广部门通过积极对接大疆、极飞、约翰迪尔、福田雷沃等先进企业,开展了智能农用无人车、植保无人机、拖拉机精准作业无人驾驶系统等多种智能化农机装备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农用北斗亚米级作业质量监测终端完成了规模化装备。在武汉诚贵农机专业合作社、汉南区伟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配备农机导航及自动作业系统,实现了拖拉机自动导航控制施肥、旋耕、开沟、精密播种等精准作业;蔡甸区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配备25台植保无人机,由公司技术员根据作物品种、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农户种植面积制定智能化植保作业方案,提供订单式飞防服务,年服务面积超过0.67万hm2次,服务效率对比传统人工提升30倍以上。至2020年,全市拥有装备北斗农业精准作业终端设备的农机具1235台,其中拖拉机756台,种植机械10台,智能无人机130台,各类收获机339台,为武汉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初步形成武汉市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及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对无人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配套信息化设备,为机械化播种、植保、收割、深松、秸秆还田、喷药等农机作业提供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服务。2020年,武汉市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平台监测分析农机化精准作业面积3.53万hm2,其中耕整面积1.1万hm2,种植面积0.11万hm2,植保面积1.5万hm2,收获面积0.26万hm2,秸秆还田面积0.59万hm2。农机化大数据应用推动了武汉市农机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发?技术培训方式不断创新武汉市农机部门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信息化技术,将农机化技术培训从线下扩展至线上新媒体平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农机中心创新方式方法,使用“武汉农机”抖音公众号开展系列网络课程和线上培训活动,制作和发布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配套农具等5大系列共50多个操作、维护教学视频,组织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机大户参加学习,上线后访问量迅速突破8万人次。农机化与信息化培训相结合,让科技服务更高效。3 当前面临的问题3.1 智能农机装备“宜机化”作业条件有待提高一是目前农业生产种植、养殖规模较为分散,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达到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使用条件;二是一些地方尤其是丘陵山地,田块小,机耕道路缺乏,大型智能农机“下田难”、“作业难”问题比较突出 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农机工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和制造技术较为薄弱,农机装备制造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机具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还有待提升,大田作业智能装备及设施农业生产智能装备仍需大量进口 专业人员短缺制约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智能化农机装备的自动导航、远程控制、作业监测等功能,都需要使用者熟练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而传统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对信息化技术了解有限,难以适应当前农机作业精准化、智能化的趋势,制约了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水平不足一是农机推广部门信息化技术设备、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缺少财政专项经费投入,农机化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条件有限,直接影响了信息质量和使用价值;二是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要求高、更新快,研发和推广难度较大,需要政府部门在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上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加快推进农机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4 意见和建议为加快推动农机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多功能、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普及应用,提出以下建议:4.1 加快改善“宜机化”作业条件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积极推动农机作业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新业态发展,引导传统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变;二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各级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田“宜机化”建设,为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下田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加快推动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科研院所及农机制造企业要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农机装备制造现代化水平,突破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将智能灌溉、智能采收、精准饲喂、设施环境调控等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列为研发重点,与农业全产业深度融合,为建设无人农场、智慧果园、智慧茶园、智慧牧场和渔场提供装备支撑 加强信息化技术培训农机管理部门应开设信息化技术培训专班,结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对农机推广人员及农机操作人员开展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加快信息化技术服务人员和农机操作人员的培养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水平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机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平台建设,为农机化信息数据支持体系提供经费保障。财政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落实农机装备技术研发创新、生产能力建设、引进示范应用项目等支持政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同时加大信息化、智能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提升先进农机装备的普及应用水平。参考文献:[1]李安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山东农机化,2019-12-10.[2]姜广林,周宇,陆锦林.南通市农机化发展短板及对策[J].江苏农机化.2020-01-30.

文章来源:《装备维修技术》 网址: http://www.zbwxjs.cn/qikandaodu/2021/0128/665.html



上一篇:基于预分区策略的装备数据分布式存储方法
下一篇:让梦想穿越等待

装备维修技术投稿 | 装备维修技术编辑部| 装备维修技术版面费 | 装备维修技术论文发表 | 装备维修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装备维修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